
来源:火狐平台 发布时间:2025-04-23 03:55:16
走进建德市某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期工厂食用菌培养车间,一垛垛菌棒整齐地排列着,阵阵菇香扑鼻而来,采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新鲜双孢菇。这种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是百姓“菜篮子”里的“香饽饽”。
“这批双孢菇长势喜人,像这样大小的就可以采摘了,目前日产3.5吨。”公司负责人姜涛介绍,“这还得感谢民泰银行的资金来得及时!”。目前菌菇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小小菌菇正释放出巨大“蘑”力,变“菌”为“金”。
该公司是一家主营食用菌现代栽培和技术研发的农业科学技术企业。企业成立于2023年9月,2024年7月正式投产,虽然投产时间不长,但目前已具备日产双孢菇3.5吨,年产双孢菇1300多吨的产能,每天采收好的双孢菇经由物流销往上海、杭州、衢州、台州等就近周边地市,供不应求。
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因购买原材料等问题,曾遭遇了流动资金难题。“特别快,民泰客户经理第一时间就上门帮我办理和审核资料,不到一个礼拜,我就拿到了200万元的贷款。”民泰银行建德支行通过开展实地走访问询、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缩短放款操作时间等措施,及时向该企业发放200万元自助贷款,助其渡过难关。有了这笔贷款,姜涛迅速为菇棚提档升级,扩大种植规模,出菇量与销量也逐渐递增,同时他的企业也吸纳了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低收入农户等近50人,带富了周边多名农户。
更可贵的是,该公司的双孢菇是由木屑、麸皮等废弃物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质中培育出来的。在公司制作包车间,加了木屑、麸皮的原材料经过搅拌机加工后,输送至智能生产线进行制包,制作好的菌棒用叉车转入灭菌柜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的菌棒经过传送带传送至净化车间冷却后送到接种室进行液体菌种接种,再送入养菌房进行养菌。然而,这还没完,该公司又将废弃菌棒送至生物质颗粒燃料及原材料加工车间、生物质肥料车间加工成生物燃料和有机肥料循环使用,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式循环方式,真正将废弃物“变废为宝”。(朱玉琪)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去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类带来困扰。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减少相关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一直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为后续机组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
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必须紧扣文化的特殊属性,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原则。
大数据若停留在实验室,便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升级为决策支持。
立足经验,破解问题,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AI助力教育变革。
地月空间是指从地球低轨延伸至月球(约38万公里)以及远至200万公里的空间。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