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火狐平台 发布时间:2025-11-14 06:02:25
2025年11月6日,在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的一场会议上,首相高市早苗的一句话引起了国际资源界的广泛争议。她在回答议员关于资源安全的问题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日本政府将与美国合作,去南鸟岛附近的深海进行稀土开采。这番话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毕竟,十天前,她刚刚与刚上任的特朗普进行了为期两小时的会谈,讨论的核心正是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链问题。
事实上,这场会谈并非一时兴起。10月28日的东京会晤中,美日双方都显得十分诚意,双方的官员,尤其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工作人员和美国商务部的团队,带着详尽的数据报告,围绕稀土供应链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谈结束后,双方签署了“美日关键矿产供应保障框架”,协议明确了双方将在技术共享、联合投资勘探和协调国际标准方面展开合作。如此高效的合作,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会谈结束后的八天,李成钢副部长就公开了这项合作的成果。
11月7日,日本外务省进一步公布了协议的部分内容,表示双方将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每季度定期召开会议评估合作进展。随即,美国白宫也发文支持这一合作进程。一系列快速的举措,不禁让人关注,南鸟岛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宝藏。
南鸟岛距离日本本土约1900公里,岛屿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是一座无人居住的珊瑚岛,平时由日本海上自卫队进行管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该岛周边5000至6000米深的海底,隐藏着大量稀土资源。早在2018年,日本就曾公布过初步的储量数据,指出这些稀土的储量足够全球使用数百年。
了解到合作背景后,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美日两国如此急于开采深海稀土呢?答案很简单,稀土资源对于现代工业至关重要。虽然它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在许多高科技产品中都不可或缺,比如电动车的电机和电池、5G基站的核心设备,甚至战斗机零部件和导弹制导系统等国防关键设备,均需使用稀土元素。
美日两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稀土资源供应方面一直心存忧虑。目前,全球稀土的开采和提炼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尽管美国和缅甸也有部分原矿资源,但它们在中下游的加工技术上存在比较大差距。随着地理政治学局势的紧张,美日两国担心自己可能会被中国卡住供应链,因此希望建立一条由自己掌控的稀土供应线。这种焦虑感,只有当事国最为深切。
实际上,美日的合作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年铺垫的结果。自2010年代起,日本便派出了“地球号”钻探船在南鸟岛周围进行勘探。日本方面已投入了数亿美元,研发了深海机器人和泥浆泵送系统。到了2023年,日本成功分析了海底样本,发现南鸟岛周围的稀土浓度远高于陆地矿藏。而美国方面,早在2020年代初就推出了“关键矿产国家战略”,并在2024年通过了相关法案,为海外稀土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在特朗普上台后,合作进展更为迅速。在此次会晤前,美国能源部和日本的研究机构已经交换了相关数据。
美日的这一合作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路透社指出,这项合作显然是针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而彭博社则分析认为,这项合作是美日为提升供应链韧性的一项关键举措。不同媒体的解读反映出,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可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尽管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项合作。
环保组织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深海采矿可能会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影响深海生物的栖息环境,甚至有可能干扰海洋环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委员会也表示,会关注这项合作的合规性,毕竟深海资源的开发涉及许多环保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企业方面倒是积极做出响应,日本的住友金属矿业已经表示有意参与相关项目的招标。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也在关注稀土开采后的下游应用,因为稀土在高端制造和国防领域的需求非常大,谁都不想错过这块巨大的蛋糕。
然而,深海采矿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5000至6000米深的海底环境极为恶劣,技术难度大不说,成本也相当高。尽管美日两国在这一领域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但要真正将稀土从深海中提取出来,并转化为可用材料,仍面临许多技术和成本的挑战。
总体来说,美日的这项合作是基于它们对战略资源的焦虑,希望能够通过开发深海稀土资源,打破目前的供应格局,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然而,全球供应链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仍需谨慎。如何在确保资源供应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过度开发,是美日未来一定要解决的问题。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多元化虽然是趋势,但这并不代表要形成对立阵营。毕竟,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依赖于各国间的合作,而非对抗。
美日深海稀土合作究竟能对全球供应格局带来多大变化,现在还不好说,但能确定的是,资源开发的道路上,只有兼顾责任与共赢,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